【48812】杜威、罗素、泰戈尔访华及其不同际遇

日期:2024-08-02 08:06:32 |   作者: 行业新闻

  近代我国外遭列强觊觎压榨,内受军阀独裁反抗控制,加之军阀比年混战,生灵涂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究国家出路建议了新文明运动,期冀用民主、科学来唤醒国人。正是在这样的前史语境中,国际名哲杜威、罗素、泰戈尔(其时又译作太戈尔、泰谷尔等)先后应邀访华,被知识界寄予了改造我国社会、开出救世良方的希望。“不管自觉与否,名哲讲学不只开辟了国人的视界,而且事实上也参加了新文明运动,并构成了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郑师渠:《五四前后外国名哲来华讲学与我国思维界的变化》,《近代史研讨》2012年第2期)。学界对他们访华的个案重视较多,但比较研讨却很罕见,比照审视三人访华的不同际遇,或许关于调查其时我国思维界的风云际会赋有启示含义。

  1919年头,美国闻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到日本游历讲学,其我国弟子胡适、陶行知得知此事当即洽谈邀约其来华事宜。杜威欣然承受胡适等人的约请,于1919年4月30日抵达上海,随即开端了在我国长达两年多的讲学、游历之旅。

  1920年6月,英国闻名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素承受了北京大学傅铜教授邀其来华讲学一年的约请。之后梁启超建议的讲学社建立,正式接手了罗素来华的相关事宜。同年10月12日,罗素抵达上海,开端了访华之旅,1921年7月初脱离北京,完毕我国之行。

  1924年4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承受讲学社约请来华讲学,40多天后脱离。

  其时报刊媒体大力报导三人访华状况。杜威在华的时刻长达两年多,巨细演说达百场以上,《晨报》连载了杜威在北京时的五大系列讲座,而且集结成册,到杜威脱离我国时已印行13版,每版都在1万册以上(元青:《杜威的我国之行及其影响》,《近代史研讨》2001年第2期)。上海各大报纸刊登了罗素的巨幅相片,对他的我国之行广为宣扬。《新青年》也集中将罗素的生平、著作介绍给读者。《东方杂志》和《小说月报》出书了泰戈尔专号,宣布了许多译介泰戈尔的著作及许多学者为表明欢迎所写的文章。

  杜威、罗素、泰戈尔不仅仅“我国前进思维界的一起客人”,其演说还招引了广泛的社会重视。“听者之众,几于无席可容”(周由廑:《约翰杜威博士教育事业记》,《东方杂志》第16卷第6号),“一切男男女女,摩肩接踵,座位站地,均无空地”(董凤鸣:《泰戈尔之在南京》,《晨报附刊》1924年4月26日)。

  杜威、罗素、泰戈尔是在我国内外交困、呼叫改造之时应邀访华的。其时我国社会正处于十字路口,涌现出各种社会思潮(郑师渠:《论欧战后我国社会文明思潮的变化》,《近代史研讨》1997年第3期),三位名哲的访华也被寄予了为我国开出救世良方的希望,但三人访华的际遇则不尽相同。

  杜威访华:一片叫好。访华之前,杜威在我国的声名远没有在西方那样显赫,但有了一众弟子的尽力推介,杜威的思维敏捷传达开来。胡适曾在总结杜威到访演说十一省的阅历后夸奖,“自从我国与西洋文明触摸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我国思维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杜威先生与我国》,《晨报》1921年7月11日)郭秉文也高度评价杜威,“外交上,则佳人自杜威处探得我国之景象而有正确之言辞;教育上,则杜威来后,如久旱逢甘雨,精力焕发矣。”(拜见袁刚等主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演说集》,北京大学出书社2004年版,第776页)杜威在我国的两年多时刻里,体验到的更多的是国人对他的欢迎,对其实验主义学说的支撑。在1921年为杜威脱离北京饯行时,梁启超直言:“杜威博士来华转眼二年,当他来时,正在我国学术界饥馑的时分。现在尽管时刻尚短,不能遽见效验,但出路却很远大。”杜威自己也感叹在我国的两年时刻过得非常有含义,“是我日子中最有兴味的时期”,到了北京“好像是到家了”(《五集体公饯杜威席上之言辞》,《晨报》1921年7月1日)。

  罗素访华:从等待到置疑。罗素初到我国,知识界也表明了火热的欢迎与极高的等待。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了国人对其希望,“我国今当改造之日,愿以罗素先生坚强不屈之精力与精审切当之学说为师”(《欢迎哲学家罗素记》,《申报》1920年10月14日)。“意料于社会改造论一面,咱们将大得好处”(韦君:《欢迎罗素》,《学生杂志》1920年10月5日)。然而在讲学之旅中,罗素的数理哲学深奥难懂,难以引起国人共识;他对基尔特社会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也不置可否,在改造我国之法上又再三犹疑,迟迟未给出切当计划。如此一来,我国知识界对其观点产生改动。原先支撑罗素的张东荪也诉苦罗素不了解我国景象,所说仅仅“呓语”,是幻想(《时势新报》1921年7月31日)。罗素访华后期身染疾病的一起又遭受来自各界的误解打击,心境愈加郁闷,不得不提早带着疲乏与惋惜脱离我国。

  泰戈尔访华:毁甚于誉。泰戈尔来华之初,我国知识界表明欢迎。梁启超以为,我国前史上曾受印度文明的影响,泰戈尔来华“全为求人类美好而来也”,“便应表明二非常的欢迎”(梁启超:《印度与我国文明之亲属的联系——为欢迎泰谷尔先生而讲》,《晨报副刊》1924年5月3日)。但欢迎之余,也有一些对立的声响。泰戈尔的演说会场内局面火热,而场外不时有人在人群中散播对立泰戈尔演说的传单,呼叫批判泰戈尔的标语。与此一起,知识界许多重要人物如陈独秀、瞿秋白、郭沫若揭露宣布文章,对泰戈尔提出批判,鲁迅对泰戈尔来华也表现出极为冷酷的情绪。面临种种批判的声响,泰戈尔一度倍感悲伤而取消了部分演说。为此,徐志摩感叹:“决意东来”“行进万里的海程”的老诗人“真不准备在我国遭受意外的待遇”(徐志摩:《泰戈尔》,《文学》1924年6月2日)。

  新文明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杜威来自美国这样一个被时人以为是政治民主、科技兴旺的国度,带着他的实验主义学说访华,既会形成国人的尊重,又满意了我国知识界的需求。杜威提出谐和中西文明、找寻我国文明开展途径并助益于国际文明的建议,易被我国知识界承受。关于文明,杜威的情绪相对折中,他希望“我国这个古国不该纯去仿照,应当自己发明。……有所奉献于国际的文明”(《学识的新问题》,《新》1919年9月)。

  纵观演说内容,“杜威先生最时势所迫的是教育的改造,他在我国的演说也要算教育的演说为最多”(《晨报》1921年7月11日)。杜威在《布衣主义的教育》演说中,提出“咱们须把教育事业为全体人民考虑”,使人人“受着切己的教育”,符合我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维,既规避了灵敏的政治论题,又拉近了同国人的思维间隔。此外,杜威的我国学生许多,比如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都声名显赫,他们为杜威访华造势乃至伴随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杜威访华的影响力。

  访华之前,在人们心中,罗素除了是学识渊博的数理哲学家、思维家外,“现已彻底成了光明正大的底子改造论者、国际改造的指导者”(冯崇义:《罗素访华缘起》,《学术研讨》1992年第6期)。国人寄希望于这位社会改造家能为我国的改造与出路,指点迷津。

  一战使罗素对西方资本主义丧失了决心,因此确定资本主义仅仅过渡性的,挑选“基尔特社会主义”作为最佳政治抱负,张东荪对此深表谨记。而跟着在华时刻的推移,罗素关于基尔特社会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观点,再三改动。他在《布尔什维克与国际政治》的演说中夸奖布尔什维克主义,继而在《未开发国的工业》演说中批判苏俄实施布尔什维克的弊端。最终一场《我国人到自在之路》演说中,罗素理解精确地提出要效法苏俄形式,“变革我国政治,最好是选用俄国的办法,不宜用西方的布衣政治”(杨瑞六:《罗素先生去华感言》,《东方杂志》1921年第18卷第13号)。

  罗素对我国出路的考虑不定型,让我国知识界从开始的等待变成最终的绝望。除了陈独秀表达绝望之外,胡适也曾写诗批判其摇晃与对立,“他自己别国家,但他劝咱们需要爱国;他自己不信政府,但他要咱们行国家社会主义……他说救我国只需一万个好人,但一两‘打’也能够迁就了。——咱们要敬告他:这种迷梦,咱们早已做够了!”(我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讨所中华民国史研讨室编:《胡适的日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0页)“罗素不激不慢,不温不火,既劝我国人走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又对正在实验这一形式的布尔什维克持严厉批判”,使得国人疑问不解,“始而希望,继而绝望,最终是讥评四起”。(朱学勤:《让人尴尬的罗素》,《读书》1996年1月10日)

  比较杜威来自强势的美国,罗素来自兴旺的英国,泰戈尔则来自其时落后的印度,这使得他在华演说的说服力大打折扣。特别是泰戈尔力倡以印度和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这关于急于走向西方法富足民主的我国知识界,显得苍白无力。他以为“西方文明分量而轻质,其文明之基础薄弱已极,成果遂驱人类入歧途”,因此“咱们不能够借用西方的思维和脾性”,仿照仿制西方的形式(《晨报》1924年5月11日)。陈独秀据此确定泰戈尔有着“底子的对立物质文明科学”的“紊乱思维”(实庵:《咱们为什么欢迎泰谷尔?》,《我国青年》1923年10月27日)。泰戈尔也曾弄清其物质文明观,但他有关西方科学有用论的声响好像在很大程度上被我国知识界忽视或屏蔽。

  行为与身份的违背是泰戈尔访华遭受不快的诱因。他尽管并非彻底对立西方物质文明、对立科学,但他以诗人的身份来到我国,以倡议、保护东方民间传统文明,批判西方科学文明的姿势进行演说,这与其时我国的社会等待很不相符。其时恰逢“科玄之争”结尾,又恰由梁启超出头约请而来,于是乎泰戈尔访华被以为是为形而上学“张目”而来(恽代英:《告欢迎泰戈尔的人》,《民国日报》副刊《醒悟》1924年4月19日),在“北京或上海做傀儡”(郭沫若:《太戈尔来华的我见》,《发明周报》1924年10月14日),因此遭到不少学人的打击和对立。